N海都记者 袁丽群 王林成 练仁福 文/图
海都讯 全科医生是保障居民健康的“守门人”,在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中发挥着重要作用。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要求,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和全科医生队伍建设;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再次提出,加强全科医生队伍建设,推进分级诊疗。这体现了党和政府对这项工作的高度重视。
今年全国两会,在闽全国人大代表刘献祥也重点关注了全科医生队伍建设问题,他建议,尽快设立全科医学本科专业,从学科源头,抓队伍建设。
培养人才:要增设全科医学类
“大力发展全科医学、壮大全科医生队伍是我国医疗卫生事业未来的发展方向。分级诊疗的实现,将促使大多数患者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看病,病情需要才转往大医院,但目前,全科医生的数量还远远不够。”刘献祥谈到,按照《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改革完善全科医生培养与使用激励机制的意见》,预测到2020年,全国对合格全科医生的需求量为27万人到41万人,远期目标70万人。而相关统计显示,截至2016年底,全国全科医师约18.8万人,占执业医师总数6%,每万人口全科医生数仅1.37人。
刘献祥建议,尽快设立全科医学本科专业。在现有医学学科门类下增设全科医学类,与基础医学类、临床医学类、口腔医学类、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类等同,不再是临床医学专业类下的全科医学专业或方向。
留住人才:完善相关配套制度
“戴着临床医学‘帽子’的全科医学生,受传统的就业观念和职业认知的影响,大多专业思想不稳定,毕业后不太愿意成为全科医生(毕业证书是临床医学)。此外,相对专科医生,全科医生社会地位偏低,薪金收入也不及专科医生。”刘献祥表示,日常走访调研时,发现基层大量需求合格的全科医生,而与此同时,学校培养的全科医生不仅少,还有流失,这种情况让人感到很可惜。
如何让全科医生能够安心留在基层,更好地开展工作?刘献祥建议,完善全科医生制度保障,比如,完善全科医生的配套制度,如人事、薪酬、职称评聘、社会地位等问题;建立科学合理的分级诊疗制度作保障,充分发挥医保的杠杆调节效应,在居民社区初诊和康复转治等方面发挥约束性作用。
普及理念:加强宣传提高地位
“与专科医生相比,全科医生并不一定在某一个疾病领域有精深的造诣,但其掌握的医学知识面一定要更宽更广,这是医学生培养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应当遵循的理念,据此合理设置培训课程体系。”刘献祥表示,构建全科医生制度,应推动加强全科医学学科建设。研究制定切实可行的、符合中国国情的全科医学一级学科学士、硕士、博士学位教育体系。以学科建设为核心,带动全科医学一级学科教学、科研、临床能力的提升,培养好全科医生。
刘献祥还坦言,眼下,亟须提高全科医生的社会地位,让全社会尊重医学、尊重健康守门人。因此,也建议加强对全科医生职业的宣传。逐步调整医疗资源布局和医学人才培养的结构和方向,打通大医院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双向转诊的通道。